【軍傳媒/國內軍事新聞】九月底台北國際航太暨國防工業展閉幕後,諾斯洛普・格魯曼(Northrop Grumman)於圓山大飯店舉行小型授獎儀式,邀集公司各地員工與臺灣資深飛官共聚。儀式向四位在 F-5 系列戰機上累積大量飛行時數、貢獻卓著的將領致敬——廖振國(6,054 小時)、侯榮芳(2,786 小時)、田在勱(1,452 小時)與馮世寬(1,515 小時)。其中廖振國備役上校超過六千小時的飛行紀錄,在我國空軍史上極為罕見,難以複製。


虎安計劃開啟國造能量
F-5的設計可追溯至1950年代中期;其衍生的 T-38成為美軍新世代噴射教練機,而F-5在1962年成為美國空軍正式作戰型。1965年11月起,美方分批軍援我國92架單座F-5A與23架雙座F-5B,以汰換老化之F-86「軍刀」戰機。1973年,在美方技術協助下,我國啟動「虎安計畫」,於本土實施 F-5E/F 的組裝與生產,這不僅彌補戰力缺口,也被視為「國機國造」的重要起點。計畫至1986年告一段落,最終臺灣共出廠242架F-5E與66架F-5F。F-5家族一路服役至2025年退役,見證並參與我國空防超過六十年。
諾斯洛普・格魯曼亞太區副總裁Frank Morley於會中頒授獎牌與勳章,致詞指出F-5的設計比例與線條至今仍具獨特美感,廠方也以參與這型傳奇戰機的研製為榮。他以《Top Gun》中F-5戰機扮演敵方MiG-28戰機戲劇化設定打趣,雖然在電影中F-5頻繁被擊落,但在真實世界多次模擬空戰中,F-5作為敏捷的假想敵,曾多次擊落F-14,見證這型機的實力。Frank Morley進一步指出,美軍至今仍在使用T-38教練機,足見F-5戰機系列的生命力與設計餘裕。
他特別向四位臺灣飛官致意,數千小時的飛行累積,不只是職涯資歷,更是對國家安全、民主價值與生活方式的長年守護,而他們在後半段生涯投身訓練新血,亦是中華民國空軍戰力延續的關鍵。

老飛官的記憶與脈絡
代表致詞的田在勱將軍回顧,自 1930 年代起我國即使用多型諾斯洛普裝備。他提及飛虎隊名將約翰・艾迪生(John Edison)長年與中華民國友好;艾迪生1965年加入諾斯洛普後,於冷戰敏感時期協助遊說,最終促成 F-5E/F 共同生產計畫,為臺灣空防在無法獲得 F-4S 的情境下,建立可靠且可持續的前線戰力。田將軍強調,真正的朋友在於互相扶持與務實合作,共同維護彼此國家利益與區域安全,他為雙方長年互信感到欣慰。
前國防部長馮世寬將軍會後談到,F-5A/B 與 F-5E/F 的一大差異在於發動機改善了壓縮機失速問題,後者失速臨界更佳,在纏鬥性能上更具優勢。他並分享服役時的難忘經歷,包括曾掩護 F-104 前往中國沿海偵照,也在東部方向攔截過蘇聯 Tu-95 轟炸機,當時蘇聯轟炸機的尾砲一直左右指向,警告我方戰機不得逼近,雙方亦在雲層中反覆進出大玩捉迷藏,而一直到油料見底才返航。

他還回憶年少為少尉時,曾因桃園惡劣天候與技術未臻成熟,編隊飛行中與長機失聯,由於F-5上並無搭載雷達,只得請戰管引導至外海再回航,成為最後降落的一員。當他平安落地後,機工長一路奔來給了大擁抱,邊哭邊說「以為你回不來了」,原來是基地人員都以為他意外墜海,即便彼此素昧平生,這份地勤與飛行員相互牽掛的情誼,讓他至今難忘。
隨著時間推進,臺灣主力戰機轉型為 F-16 等新世代平台。馮將軍表示,面對更強大的潛在對手,希望美方持續支持臺灣防衛能力與後勤維保;臺灣曾是美國以外唯一能夠將 F-5「全機拆解再組裝」的國家,此等產業底盤與技術傳承,對於未來戰力的可用率與生命週期維持至關重要。他亦對諾斯洛普・格魯曼長期相挺表達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