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傳媒/軍事專欄】3月底國防部針對無人機的發展至立法院提出報告並接受質詢,隨著科技的發展,小型四軸商用無人機的飛行距離越來越長,甚至已經高達20公里,烏克蘭戰場上除了攻擊型的投彈無人機被FPV自殺無人機取代,無人機也成為前線偵察監視的最佳工具。俄羅斯裝甲部隊不斷尋找防禦無人機的方法,除了初期急造的簡易改裝外,也將擴充戰甲車的格狀柵欄裝甲列為標準,除了頭頂柵欄加上反應裝甲外,易被破壞的引擎上方也開始加裝柵欄裝甲;即便如此仍然無法完全防止烏克蘭FPV的攻擊,因此反無人機的電站系統也被研發並加裝到戰車上,雖然從烏克蘭單方面的訊息來看似乎無法完全干擾,但戰爭的慘痛代價確實促使俄羅斯陸軍不斷改良。
烏克蘭長距離無人機的不對稱作戰
除了俄羅斯的進步,烏克蘭更是在無人機上投入大筆心力,2022年多起對俄羅斯境內機場的襲擊以及2023年5月對克里姆林宮的無人機襲擊可能是從俄羅斯境內游擊隊所施放,但這會冒巨大的風險,因此不斷的改良長距離無人機。烏克蘭最初以中國製造的商用Mugin-5無人機,於2022年8月襲擊黑海艦隊總部,很快地又改良前蘇聯時期留下來的Tu-141/143噴射偵查無人機成為自殺無人機。再來是Ukrjet UJ-22 Airborne,是目前最大的無人機之一,長3.7公尺翼展4.2公尺,飛行距離800公里,可攜帶20公斤的炸藥。其他陸續開發的像UJ-26海狸,航程1000公里,彈頭20公斤及Lyutyy等,最新消息是烏克蘭新開發一款類似Bayrakatar的無人機Sokol-300,航程可達3300公里,飛行高度可達12公里,有效載荷可達300公斤,飛行距離能夠到達俄羅斯99個空軍基地中的80個,包括遠在摩爾曼斯克的遠程轟炸機;這些遠程無人機基本都採傳統無人機建造模式,外型各有巧妙不同。


但今年開始情況改變,由於俄烏戰爭演變成長時間消耗戰,烏克蘭除了建立自己的小型FPV無人機生產線,預計年產3萬台,同時開始研發低成本長距離的自殺無人機,並從今年初開始對俄羅斯的煉油廠開始襲擊,造成俄羅斯防空系統疲於奔命,如同開戰初期的烏克蘭防空系統一樣;且靠近歐洲堆數煉油廠皆受到攻擊,對俄羅斯賣油收入產生重大的影響;加上今年數起使用遠程無人艇對黑海艦隊的攻擊取得不少戰果,可以說是不對稱作戰的完美實踐;而烏克蘭近期更成功研發低成本的長距離自殺無人機,從外形醜陋沒有美感的AQ-400 Scythe,以輕木頭夾板製造,可以飛行750公里,並攜帶32公斤的彈頭,以及最近在俄羅斯境內被拾獲,以簡易的筒狀水管做機身、3D列印的翅膀及尾翼組合成的無人機,油箱使用塑膠瓶製成,整個機身是空心的,成本應該比俄羅斯從伊朗進口的Shahed每架375,000美金便宜得多,只要有一架突防成功擊中高價值目標,或是消耗敵方大量昂貴防空飛彈,這種不對稱作戰武器也有足夠的威脅。
4月2日,俄羅斯韃靼斯坦共和國下卡姆斯克市附近的 TAIF-NK 煉油廠也遭到了烏克蘭遠程攻擊無人機的襲擊。該煉油廠設計每年提煉原油能力為730萬噸/年,且距離烏克蘭邊界達1200公里,若烏克蘭有能力攻擊如此深入俄羅斯境內的目標,則俄羅斯99座機場中的80座都位於烏克蘭無人機的打擊範圍內,勢必讓俄羅斯防空系統疲於奔命防不勝防。

舊思維將無法應對未來戰場變化
看完俄烏戰場上的情形,再來看國軍的無人機發展規劃。依據上週國防部提交立法院的「國軍無人機運用現況及發展」報告,國軍無人機的運用分成
- 聯戰層級:導控距離150公里以上無人機,不屬於空軍及海軍,主要以偵察監視為主要功能,搭配反輻射無人機攻擊敵人雷達。
- 戰術層級:飛行距離100至150公里無人機,對海上目標實施偵蒐識別,導引反艦飛彈實施攻擊;而飛行距離20至100公里的無人機,負責偵蒐敵軍部隊,將情資傳回指揮中心,增加各式武器目標獲得手段。
- 戰鬥層級:5至20公里小型攻擊無人機,對偵獲的敵地面目標,實施即偵即打及戰果回報。而5公里以下無人機,用於小部隊偵蒐任務,所獲影像情資,提供部隊運用。
由上述的國防部報告,先從聯戰層級來說,國軍受到攻擊的對策之一就是源頭攻擊,當敵軍船團集結時先行摧毀及其補給,台灣手上除了未來可能有的陸軍戰術飛彈、雄昇巡弋飛彈、空軍的萬劍及未來的滑翔炸彈外,如果能規劃有更多遠距離低成本攻擊無人機,先不要說容易被攔截,至少可以高低搭配消耗對岸的防空飛彈,增加主要攻擊火力穿透的機率。
再來提到戰術層級,一種100-150公里,主要是對海上目標的偵蒐識別,這點在承平時期可以大幅降低監視成本,但在戰時這些無人機的存活性就不太樂觀。中國海軍的防空系統雖然比不上美國,但也遠優於俄羅斯海軍,這些規劃的無人機在存活性不高的情況下,是否也可考慮以低成本的長距離無人機取代,以055驅逐艦112格垂直發射系統,扣掉反艦飛彈的數量,若以2/3是裝備防空飛彈,則一艘約有80枚防空飛彈,以大量低價無人機搭配反艦飛彈飽和攻擊,若再搭配無人艇突擊,是很有機會突破防禦,至少會消耗大量防空飛彈,目前即便美軍要在海上進行防空飛彈再補給裝填都有一定的危險性及易受攻擊性,當台灣東部的航空母艦艦隊防空飛彈火力不足,就將如同待宰的鴨子一般。
另一種20-100公里的無人機,主要功能似乎也只有將登陸部隊情資傳回指揮中心。台灣的105/155公釐火砲射程只有十幾公里,超過的也只有M109跟雷霆2000的20-45公里,最有效的打擊應該是從離敵方最近的部隊其自身的偵查無人機情資直接回傳到指揮部,何須從百公里外派出無人機偵查?若指揮所的情資來源仍需要靠自身的無人機而不是基層最靠近敵方部對的情資,是否有疊床架屋功能重複之嫌,所謂的即時共同圖像應該是全軍共同才是。
至於近距離的戰鬥層級,由於小型商用無人機已經技術成熟及便宜,以俄烏戰場的情況來說,便宜好用能大量製造的消耗品是無人機在戰場的趨勢,國軍已於4月起委託民間訓練無人機飛操手,基本上2-15公斤的無人機都只要基本級的操作證,不過飛行高度限制在400呎,俄烏戰場上目前此類自殺無人機瘋狂獵殺雙方的戰甲車、人員等,過往數百發子彈可能才命中敵人,如今一台小型無人機就精準搞定,日間夜間都能獵殺敵軍單位。

戰術型無人機定位問題
陸軍目前使用的中科院製造戰術型無人機,重量超過25公斤,從受訓到考取證照順利的話都需要數月的時間,目前一個偵查小組是正副飛手搭配悍馬車駕駛,一輛悍馬車載兩台戰術型無人機,從停車搬運裝配檢查到起飛至少要15分鐘,因此只能在相對安全的後方操作。若以飛行速度60公里/小時來算,若從20公里以外的後方起飛到前線,則只有不到10分鐘的滯空時間,這讓這款無人機的定位頗為尷尬,要更近距離換取更長的監視時間,則其體積太大準備時間太長,容易被發現及反制,反而不如一台5萬元以內的小型無人機好用。
而根據基層人員透露,目前大型無人機操作人員不足,訓練期太長導致合格飛手不夠,正副飛手都只有正手有合格證照,若人員退伍調職或是戰時減員,都很難迅速補充。立委陳永康也表示,蜂群無人機的概念是少數人操縱多機群無人機,而不是以傳統座艙比概念來評估,軍方甚至民間的質疑都弄錯方向。前陣子媒體甚至爆出回傳畫面不清晰的事件,比起畫面的清晰度,更應該重視的是能否透過操控台影像即時獲得敵方準確經緯度位置導引攻擊,還是需要比對地圖才能判別?即時共同圖像,才能真正發揮察打一體的即時效果。

高速火砲大翻身,俄烏相繼成立機動防空隊
烏克蘭於去年建立所謂的機動防空部隊,用以防禦俄羅斯從伊朗大量購買的Shahed無人機,以皮卡軍卡搭載多管機槍,甚至是多管步槍組合而成的克難武器,搭配高端的德國軍援獵豹防空系統,對於防範俄羅斯無人機的不對稱作戰獲得不錯的效果,而在日前俄羅斯也宣布成立類似的防空單位,以軍用卡車搭載著名的ZU-23-2防空快砲,或是皮卡貨車搭載12.7公厘重機槍,搭配電子戰車輛及煙霧施放車輛。台灣的野戰防空目前是以刺針飛彈為主,可以考慮重新建立火砲類低成本防空武器,現有的35快砲用於機場及要地防空,在35快砲、刺針飛彈跟干擾槍之間的T82或是.50口徑防空機槍其實可以增加合適瞄具或移動載具,以達到更好的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