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陸軍第18空降軍團的指揮軍士長TJ Holland在檀香山舉行為期三天的「戰爭新變革」LANPAC會議上指出,由歷史的經驗來看,快速決策變遷是未來戰場的致勝因素。
舉例來說,二次大戰初期,法國的戰車裝甲厚實,正面對決德國戰車不是對手,加上有經營11年的馬奇諾防線,防禦工事深入地下,且碉堡由鋼筋混凝土建造,堅固且火力強大,但德國除了透過由阿登高地突破的出其不意戰術外,利用配備在少數戰車上的無線電實現裝甲集群快速突進戰術,短短六週就擊敗法國。
至於俄烏戰爭中,俄國一開始挟強大的軍事力量入侵,烏克蘭撐過初期的混亂,迅速整合現有資源集中局部優勢,快速決策進行有效的抵抗,關鍵在於能夠即時收集和使用數據,北約與美國提供相關情報,烏克蘭軍隊自身創新的使用星鏈(StarLink)系統,並率先創新商用無人機的戰場應用,利用能取得的資源有效遲滯並反擊俄軍,後續的高空無人機傳送目標資料擊沈黑海艦隊旗艦莫斯科號、民用穿梭機改裝成遊蕩彈藥大量摧毀裝甲車輛、無人船攻擊黑海艦隊母港、亞速海的俄國船隻等,當俄軍針對海馬斯GPS精確導引火箭進行干擾降低精度時,烏克蘭改以汽車炸彈、無人艇攻擊方式襲擊克里米雅大橋、顯示烏克蘭在戰術創新上很靈活。


但除了指揮官戰術靈活外,背後的支持卻是人工智慧的資訊分析,從烏克蘭戰場收集的數據、北約及盟國電戰機收集的資料等,可能通通回到半個地球之外的地方進行分析,藉由收集俄羅斯砲擊的模式和火力的密度資料,可以判別彈藥的消耗、藉由補給的頻率觀察來預測對方下一步的行動,調整己方人員輪替的時程以減少受到砲火攻擊的機率,並適當安排無人機偵查的頻率和區域。
由於無人機的肆虐,雙方無人機的消耗速度約為10,000台/月,且雙方都開始注重電磁頻譜(EMS)干擾及被干擾的問題,因為管理所有戰場的行動都需要快速有效分享的數據。
回到印太地區,菲律賓陸軍司令Romeo Browner中將在會中就表示,菲律賓與中國每天在南海都發生衝突,近期的島礁補給事件更是加劇兩國的對抗,除了擴充海軍力量外,對數量遠小於中國的菲律賓來說, 與盟國更多的實戰經驗及戰略訊息傳遞將會是其優勢;對於美軍及其印太地區盟國來說,寬闊的海域與距離將是對訊息傳遞及後勤的重大考驗,如何將戰場區域即時收整的資訊傳回指揮中心,如何快速分析並即時導出有用資訊,美軍藉由俄烏戰爭趁機調整修正其人工智慧,唯有盟軍之間訊息資訊的即時分享與傳遞,才能將聯合作戰的效能發揮出來,而要達到這些目的都需要與以往不同的思維。


澳大利亞陸軍指揮官Simon Stuart中將也對媒體表示,澳洲陸軍目前面對的問題,是其戰備消耗的速度大於生產補充的速度,由於與盟國的合作更頻繁,澳大利亞陸軍也面臨轉型,同時面臨人力資金跟裝備的問題;澳洲極低的失業率以及因疫情停止的移民政策,使得軍隊面臨人力缺乏的情形,因此積極導入AI來減少人力的需求,在今年六月就曾測試無人車隊
https://mmedia.com.tw/%e6%be%b3%e5%a4%a7%e5%88%a9%e4%ba%9e%e6%88%90%e5%8a%9f%e6%b8%ac%e8%a9%a6%e7%84%a1%e4%ba%ba%e9%81%8b%e8%bc%b8%e8%bb%8a%e9%9a%8a/
面對中國的崛起,美國為了應對到來的大國競爭,利用俄烏戰場上的經驗快速調整自身的方向,愛國者飛彈證實能攔截彈道及高超音速飛彈,無人機威脅趨勢也補強發展相關防禦,遠端遙控攻擊也在黑海實現,人類歷史就是不斷的衝突戰爭,能從經驗中提前準備未來的才會是贏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