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支持國軍應給更多專業空間 從兵役政策看未來的衍生問題

支持國軍應給更多專業空間
從兵役政策看未來的衍生問題

圖:軍傳媒、美國國防部、軍聞社 文:軍傳媒 軍事觀察家 Elden Chen

by admin
4K 瀏覽次數views

後備部隊的定義與民防體系的整合?

此次兵役改革,在兵力結構部分,志願役(主戰攻擊部隊)與義務役(常態守備旅)的角色與任務相對清楚, 但後備役的角色任務則有疑慮。有一說法是讓志願役退伍者成為後備役的領導軍士官,義務役退伍者為後備役士兵,組成類似波蘭或烏克蘭的國土防衛隊(TDF),戰時的主要任務為在地保鄉與地方維安,但這種說法又將後備役與民防系統的任務重疊。另一說法是將後備役分別作為志願役主戰部隊與義務役守備旅的戰損補充兵,這個任務將會與國土防衛隊的角色有明顯不同,後備役主要任務不同會導致訓練內容與配屬裝備會完全不一樣。

如果是將後備役當成補充兵源,如同現在俄羅斯的補充兵一樣,那這些後備人員的個人裝備到武器裝備勢必要另行籌措,當前線有生力量消耗需要後備役來補充兵力時,表示相關的個人裝備武器裝備有一定的消耗與損失,是否要增加這部分的庫存?平時保管維護又是何單位負責?有無羅列相關的人員經費?俄烏戰爭中俄羅斯徵到補充兵後,才發現後勤裝備消失或是破損的殷鑑不遠,這都需要事先規劃。

從萬安演習看出民防體系戰時主要負擔地方維安、災害救護的任務,若要支援軍事任務,與各單位權責如何劃分,軍事訓練災難救護如何整合?能否有足夠的裝備?若另外成立的民防部隊歸誰統一調度與控管都還有待釐清。

值得認真面對的問題

一、 訓練及經費來源?基層幹部人力不足問題
台灣合格役男每年人數約9萬人,但新訓中心的最大訓量約1萬8千人。未來一年必須盡速解決訓場、設備、初階幹部不足的問題。光新訓中心需要的硬體設施、每年的維持經費、相關的人力來源就是需要緊急解決的問題。政策宣佈了沒有相關配套,反而造成軍方不得不從現有人力、經費、裝備、場地去抽調,不就等於挖東牆補西牆,直接減損現有戰力。加上現行軍審法幾乎無實質作用,各級軍檢署、軍事法院也都裁撤, 兵役恢復一年,面對增加的義務役兵員,基層幹部領導統御壓力也更大,更需要人力經費等的支援。

二、 解決訓場訓量不足的困境與測考思維
針對兵役恢復一年執行面的問題,隱藏的實質挑戰很多,軍方「自己吞下去」的文化,未來會否造成想做而做不到的局面。近年來台灣軍方訓場地日漸不足,不外乎是當地民意反彈,或土地經濟開發等等因素,造成各地縣市政府對軍營或訓練場地、靶場等不是限縮就是用政治力強迫搬遷,民代施壓造成軍方長期只能弱勢配合的情況是現實,如何解決訓場不足勢必會成為一大挑戰。而未來除引進美軍訓練方式外,測考是否參考美軍運用基地測考結合部隊作戰任務,建立仿真的作戰環境實施訓練,若部隊狀況許可直接在戰術位置實施測考,消除評分的制度,只評「合格」、「不合格」讓測驗更貼近現實也可實際運用在戰場。

提高義務役待遇?志願! 義務! 傻傻分不清楚

志願是職業,義務是責任,若訴求保家衛國為何強調待遇,薪資待遇大幅提高的確能平息部分民怨,但調整除了造成國家財政壓力也會使得國軍志願役招募遭遇困難,並對職業軍人地位產生間接的傷害。擔憂社會負面觀感而對義務役政策大量讓利的同時,卻不見提出如何針對長年犧牲奉獻的職業軍人地位與福利的提升,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急就章政策令人擔憂。目前官校生的階級上士薪水約1萬5,未來義務役的階級二兵薪水就達2萬,若現行制度照舊或是更放寬,義務役想要轉志願役直接續簽就好,又不用被綁10年役期,時間到還有留營獎金、每年續簽留營還可以留併調整單位、想要大學學歷可以去公餘進修,志願役的優勢直相對被削弱,是否會造成專業軍士官兵的來源減少且素質下降,未來新式武器換裝需要更高階專業人才需求下,此政策一出爐,各單位幾家歡樂幾家愁。

兵役調整以國防角度來看是正確的決定,針對以上這些疑慮,只要有完整配套,加上經費與民眾支持,相信問題不是不能解決,軍事國防是嚴肅且長遠的議題,不該被拿來當政治的籌碼,讓軍事專業凌駕於任何政黨的政治思維之上,多重視真正軍人的聲音,讓國防政策更為落實而非口號,使戰力做更有效發揮,才能成為台灣真正的力量。

相關文章 You may also like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