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傳媒/軍事專欄】除了美國、中國、英國之外,世界上的其他國家在國力上無法維持大量大型航艦,因此轉向以兩棲攻擊艦改良成多用途航空母艦,而隨著F-35B垂直起降航空母艦版本的問市及各國的採購,中型航空母艦儼然成為新興的兵力投射平台,針對世界各國的兩棲攻擊艦來做個分析
美國 LHA/LHD 的新任務定位與戰術應用
美國海軍的兩棲攻擊艦(LHA/LHD)是世界上規模最大、功能最全的兩棲艦艇。隨著 F-35B 隱形戰機的服役,這些艦艇的任務定位已不僅是傳統「運輸艦 + 登陸平台」,而是能暫時充當「輕型航空母艦」。
以「美利堅級」為例,艦上可搭載 20 架以上 F-35B,形成一個獨立航母打擊力量。在印太地區,這使美軍能以更低成本、更靈活方式部署海上空權。同時,LHA/LHD 依然保有傳統兩棲任務,可搭載陸戰隊與氣墊船(LCAC)、兩棲戰車進行登陸作戰。
戰術應用方面,美軍逐步朝向「分散作戰」概念(Distributed Maritime Operations, DMO)。透過多艘 LHA/LHD 與中小型艦艇協同,將登陸與制空力量分散部署,降低被單一大規模打擊摧毀的風險。


法國 西北風(Mistral 級)的戰略用途
歐洲國家的兩棲艦發展方向,則與美國有所不同。法國西北風(Mistral)級雖然排水量僅2萬多噸,但設計重點在於海外部署與人道救援。它能搭載直升機、登陸艇與士兵,適合執行維和、撤僑與區域干預任務。
法國透過西北風(Mistral)級在中東、非洲多次展現有限軍事介入的能力,顯示兩棲艦艇在執行國家外交政策之間的戰略彈性,與美國偏向軍事目的使用不同,歐洲比較強調政治軍事並用,既能執行軍事投送,也能作為外交工具。
對於中小國家而言,西北風(Mistral)級的設計提供另一種思路:即使無力維持超大型兩棲艦,也能透過中等規模平台,在地緣政治中保有靈活選項。
日本兩棲攻擊艦的崛起與自衛隊兩棲能力建構
近年日本在兩棲與海上投射能力上的發展,對區域軍事平衡具有顯著影響,因為受到中國擴張的威脅,且有可能發生的島嶼領土衝突,日本海上自衛隊(JMSDF)與陸上自衛隊(JGSDF)協同,逐步打造包括兩棲攻擊艦與快速投送部隊的能力組合,出雲號Izumo與加賀號Kaga從直升機航空母艦經過改裝後能直接起降F-35B,躍升成為小型航空母艦,未來將與與陸自的「水陸機動團」(Amphibious Rapid Deployment Brigade)結合成為兵力投射及打擊特遣隊。
雖然出雲號(Izumo)與加賀號(Kaga)其尺寸、機庫與維護能級仍與正規航空母艦有一定差異,但就地區防衛與投射而言,兩艘艦的改裝能顯著提升日本在第一島鏈的空防與反制能力,結合負責遠程上岸作戰的陸自自衛隊新編的水陸機動團,搭配日本自製的兩棲運輸艦(如 ōsumi 型的應用範例)與美日聯合訓練,逐步建立「島嶼防衛—反登陸」與「有限奪回行動」的能力。
由於日本仍受憲法與國內政治限制,出雲號(Izumo)與加賀號(Kaga)的艦載戰機運用與海外武力投射仍非常謹慎,目前的重點在防禦性質與島嶼再奪回,但今年已經數次與美軍 LHA/LHD / 航空母艦機群聯合演習,也與英國航空母艦演習互操作性,日本也是區域內少數能將兩棲艦與機動登陸部隊結合,並在制度與政治框架內逐步擴展海上投射能力的國家,其存在對台海與東海的戰略穩定性、以及美日聯盟的海上佈局都有長遠影響。

中國 075 與 076 型兩棲艦的崛起
中國近年在兩棲艦艇發展上突飛猛進。075 型兩棲攻擊艦排水量約 4 萬噸,可搭載直升機、兩棲裝甲車與登陸艇,是中國首度具備「準航母級」的兩棲平台。2020 年以來,中國已服役數艘 075,顯示其量產能力。
更值得注意的是傳聞中的 076 型。據公開資料顯示,076 型將在 075 的基礎上加入電磁彈射系統,使其能操作固定翼無人機,甚至可能具備部分艦載機起降能力。076 將是世界首艘結合電磁彈射的兩棲艦,意味著中國正嘗試模糊「航母」與「兩棲艦」的界線。
戰術層面上,075/076 的作用在於能快速搭載數千名陸戰隊員,並投送至台灣、南海或東海島嶼等衝突地區,且能利用其搭載的直升機與無人機群提供空中火力與偵察。,同時與其航母協同運用,075/076 的投入將使中國兩棲作戰的威脅大幅上升,不再僅依賴傳統登陸艦艇,而是具備「航母化支援」的新形態,對周邊國家(當然包括台灣)將是明顯可見的威脅。

無人艇與無人水下載具的戰術應用
除了大型兩棲艦,中國還積極發展無人水面艦艇(USV)與無人水下載具(UUV),作為兩棲作戰與反介入的一部分,若與 075/076 協同,無人艇能在登陸行動前形成機械化掃蕩波,用以清理台灣埋設的防禦水雷,或以低成本攻擊台灣港口與艦艇,如同烏克蘭對俄羅斯的作為一般。另外在今年閱兵時可見,中國正在研發大型無人水下載具(UUV),用於長時間水下偵察與反潛作戰。在兩棲作戰中,UUV 可探測並摧毀水下障礙或台灣布設的水雷,甚至能摧毀或干擾敵方潛艦,同時以低成本高解決難度的方式封鎖航道。
未來若中國能將無人艇/UUV 與 075/076 的指揮系統整合,將形成「三維兩棲作戰網絡」:空中(無人機)、水面(USV)、水下(UUV),這種多維無人系統將能降低人員傷亡,並以數量優勢壓制台灣防禦。台灣若面對此威脅,僅依靠傳統反艦飛彈與岸防火炮恐怕不足,必須強化反無人艇與反無人水下載具的能力,同時建立以相同模式反制中國的能力。

對台灣而言,這意味著未來的威脅不僅來自大規模登陸艦艇,還包括無人艇群、無人機群與水下載具的多維進攻。若無法建立「反無人作戰能力」,即使傳統反艦火力再強,也可能被數量龐大的無人系統突破,台灣仍執意建造的輕型巡防艦,目前從設計看來仍是舊式思維。台灣的防禦思維必須從過往機械化作戰模式轉向資訊化的多領域作戰思維,這包括無人機/無人艇防禦網、電子戰體系,以及快速修復港口與灘頭的能力等,唯有如此,才能在未來威脅下維持有效嚇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