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傳媒/國際軍事新聞】自美國海軍在2018年8月30日決定選擇波音(Boeing)做為MQ-25(Stingray)艦載無人加油機的發展廠商,合約金額8億5百萬美元,從2021年起, MQ-25 無人機就在喬治·H·W·布希號航空母艦(CVN 77)接受許多測試。如今數年過去,MQ-25除了完成空中無人機對有人機加油的測試,也實現了在航空母艦上起降的測試,預計今年或明年可達初始戰力。
由於美國的對手中國反艦能力增加,裝備許多射程超過300海里(約550公里)的反艦飛彈,美軍的航空母艦站到群面對「反介入/區域拒止」(Anti-Access/Area Denial, A2/AD)的威脅,不得不將作業距離拉遠到離岸至少500公里以上的距離,而現行艦載機的攻擊半徑有限,因此需要空中加油機來補足及延伸攻擊距離,同時增加攻擊彈藥的射程,這也是美國海軍目前急速補足的方向,以原始的計畫來看,MQ-25搭載1萬4千磅燃油,可在離航艦500(約900公里)海里遠距離,為4至6架戰機進行空中加油,大幅延伸航空母艦戰鬥群的打擊距離。

製造MQ-25的波音公司雖然最近因為其客機一連串的問題及處理態度而遭受批評,但其為航空母艦提供艦載機的歷史可以追溯到20世紀30年代的道格拉斯TBD「毀滅者」戰鬥機,到如今仍在普遍使用的F/A-18E/F「超級大黃蜂」戰鬥機。
為了更快的達到初始作戰能力,波音公司建立了MQ-25飛行模擬系統,且藉由此系統先行完成在航空母艦上的聯合精確進場著陸系統(Joint Precision Approach Landing System,JPALS)整合,因此加速了艦載起飛降落的進程,而在伊利諾州中部聖路易斯機場附近佔地 30 萬平方英尺的新工廠預計未來將能提高生產能量。


無人載具很明確的是未來的趨勢,台灣的無人機國家隊經過數年仍無像樣的成績,是因為方向根本錯誤造成目前的情況,業界普遍有自己的看法,然而沒有成果是事實,中科院研發多年的騰雲鋭鳶無人機也無法達到軍方的需求,顯見其完成度與世界主流仍有差距,這也是中科院長年被外界詬病的地方,不願意與國外技術合作導致研發效率慢,造成許多先機流失。之前傳出美方不願意出售加油機給台灣,如今無人加油機已經興起,美方將淘汰設備出售的機率大增,但台灣在招募困難且人力吃緊的情況下,是否能支撐營運大型加油機也是需重新考慮的,是否無人系統才是更好的解方?
伊朗近日公布一段影像是其無人機航空母艦進行無人機彈射起飛及降落回收的影片,在不可能維持大型航空母艦的情況下,伊朗直接從無人機領域切入,就算受到國際制裁,其見證者(Shahed 136)無人機在俄烏戰場上仍有一定的成績,台灣理論上有更好的機會,但目前在相關領域上遠輸伊朗,背後原因值得深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