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責台灣潛艦國造計畫的國安會諮詢委員、海軍前參謀總長黃曙光上將上週五到台大工程科學及海洋工程系所進行進行主題為「海權與潛艦」的專題演講。出身潛艦軍官,擔任過海獅艦長/海虎副艦長,出任256/168戰隊長,海軍參謀長、後一路到海軍司令與參謀總長的黃曙光將軍,提到潛艦國造的由來,最早是從李登輝時代的潛艇辦公室開始,歷任陳水扁、馬英九總統,一直到蔡英文總統才正式決議,交付當時的海軍司令黃將軍。

由於是潛艦艦長出身,黃曙光在演講中也對潛艦的戰略與戰術,分享自己的看法;因我國是個海洋國家,從海權思維談起,台灣的命脈就是海上交通,因此一旦與中國發生戰爭,關鍵就是台灣能支持多久,而台灣東部的兩條主要補給航線則必須要維持暢通,一條是北面經過日本西南諸島,另一條則是由澳洲經菲律賓右側北上,利用美日安保條約及美菲共同防禦條約,貼著兩國的領海運補,必要時容易尋求保護;而中國要截斷此補給航線,就會派相對應的海軍/航空母艦到台灣東部,而台灣要阻止中國的海軍進入東部,利用潛艦是最好的方式,建造潛艦並不是因為可以避開第一擊保存戰力,而是因為潛艦本身是最難發現的武力。一旦開戰,台灣的防衛作戰絕對不能被「四面包圍」,要避免中國航母繞到台灣東部拒止美國介入,台灣的潛艦可以與日本合作封鎖台灣與日本石桓島間水道、宮古海峽以及台灣與菲律賓間的巴士海峽(Bashi Channel)與巴林坦海峽(Balintang Channel),因此台灣擁有潛艦具有絕對的必要性。


中國從黃水海軍、綠水海軍到現在走向藍水海軍,就一定要突破第一島鏈,之前中國試圖在泰國建一新的運河,也是為了要避開盟軍對麻六甲海峽的封鎖,同時與緬甸、巴基斯坦、斯里蘭卡的中國海軍基地串聯,達到控制印度洋的目的;而澳洲為何會棄傳統動力改建核潛艇,也是為了封鎖印尼爪哇海的巽他海峽,截斷中國從中東過來的補給同時控制爪哇海域。從世界局勢來看,俄、中、北韓原本串聯,藉由俄國取烏克蘭,美國無暇顧及且兵力分散情況下,中國取台灣,北韓取南韓,打破整個東亞日韓台的防衛,因此若中國對台灣動武,俄國一定不會缺席,整個東亞也一定有事,因此台灣一定要有自己防衛的能力,潛艦就是不對稱作戰很重要的一環。
面對潛艦國造如此艱巨的任務,台灣完全沒相關的經驗,因此黃曙光將軍採用任務分析法,同時訂下明確的原則:
- 全案商源不經代理直接與原廠談判
- 裝備選定至少三家,排定優先順序
- 美國角色不能缺席
- 戰鬥系統武器裝備以美國軍售,載台以商售辦理
- 國內商源當備案
- 聘任軍退艦長、士官兵彌補台船人力
- 完成國際潛艦現貨市場裝備調查,有實際實績者優先考慮
- 不接受任何長官、民意代表、政府官員、黨派人士遊說
- 專案專款專用,選商一切公開
- 整合國內產官學界共同參與
- 參與國家及商源一切保密,避免無謂紛擾
接下潛艦國造的任務後,黃曙光知道因利益龐大,必須堅拒任何的關說干擾,同時利用從軍以來認識國外的國外軍方友人,由於同是軍人因此理念接近,這些友人或許仍在軍方任職或是退役轉任大型軍火商的高層,藉由他們向其他國家政府遊說達到准許出口的目的;台灣IDS的武器是成熟的Mk48,因此不需要像中科院發展新武器一樣進行「作戰測評」,而是要進行「戰鬥系統測評」,媒體提到雄二反艦飛彈能否像潛射魚叉反艦飛彈一樣,理論上是沒問題,但是中科院在戰鬥系統整合能力還不構成熟,如何傳輸參數到飛彈上才是重點,這點中科院還需要時間。
而提到台灣花近五百億才造一艘潛艦,黃曙光則是將預算分配比例公佈,這其中除了包含魚雷的軍售費用外,若潛艇的設計如果是整圖輸出,則設計圖起跳價至少是150億以上,且不會有任何的技術轉移,因此這次的國造潛艇的設計是委由台船及海發設計,同時與英國海外屬地直布羅陀(Gibraltar)註冊、兩名以色列人領導的公司GavronLimited簽約,英國皇家海軍潛艇艦隊退役准將麥吉(CommodoreIanMcGhie)作為靈魂整合人物,協助招募重要技術顧問人員。使得設計費用大幅降低,同時能培養國內潛艦設計人才,因為潛艦設計不比一般船隻,封殼之後才發生問題是無法解決的,所以採取邊設計邊製造的工法推進。另外為了要製造潛艦的壓力殼、魚雷管的精密鑽孔、自動焊接及彎板等,都需要從頭開始建立生產。

由於軍規部件出口受到許多國家的限制,因此除了Mk48魚雷是軍售,其他部件採用商售方式來獲得,所謂的紅區並不是只有戰系武器系統,而是只要少了他潛艦就不能建造的都叫紅區系統;之前路透社報導英國出口潛艦零組件達63億,且英國BAE Systems公司也證實協助澳洲建造潛艇,因此台灣IDS的主要零件來源不難猜測,但是像誘標系統,全世界沒有國家願意出口販售給台灣,因此我們只好委由中科院自行開發,目前也都在測試中。
首艘潛艦國造(IDS)規劃眾多管制節點,比如說「安龍」、「豎桅」、「下水」、「交船」等都是管制節點,在合約中都會明訂出來,「下水」的節點是壓力殼封殼完畢、上甲板、帆罩焊接完成、全部裝備裝配到裡面,因此是重要的里程碑,完全沒有政治考量,若9月30日來不及,就是往後延;而下水之後的「泊港測試」(Harbor Acceptance Test, HAT),預計至少要六個月的時間,靜態的HAT測試完成後,符合出海的條件,才能進行下一步的「海上測試」(Sea Acceptance Testing,SAT),至於海試並沒有完成的具體時間表。到時國軍會派出一位潛艦艦長負責操作原型艦,黃曙光將軍是當初接收劍龍級潛艦的軍官,具有最多經驗,也是整個IDS的專案管制領導人,因此屆時將會親自帶領國造潛艦原型艦測試隊伍出海。
由於台灣在潛艦國造上沒有經驗,因此為了因應8艘國造潛艦未來人員訓練的需求,黃曙光表示海軍預計會成立「潛艦訓練中心」,由於潛艦戰隊規模並不夠大,因此不適合成立「潛艦學校」,也希望未來能有潛艦模擬器,提高訓練效率。
目前IDS仍然處於絕對保密階段,連外型都只確定是X型尾舵及長度約300呎,同時洛克馬丁的戰系射控系統搭配雷神的聲納,武器則是搭載18枚Mk48魚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