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傳媒/軍事大觀園】六月才剛過,七月的酷暑氣溫就頻頻創紀錄,隨著高溫越高加上近期的午後雷陣雨,濕度增加造成中暑頻率及人次也跟著上升,由於這種夏季氣候高溫炎熱,是肇生熱傷害(熱中暑、熱衰竭、橫紋肌溶解症等)等高風險時期,加上週一因中正紀念堂三軍儀隊改至自由廣長每整點實行訓練展示,在民眾的質疑聲中,國防部特別說明其應對預防熱傷害的作為。
國防部對外宣佈,其下所屬單位除積極落實所屬官兵熱傷害防治宣導外,並要求每年4月底前完成全軍人員熱傷害合格簽證作業,並持恆加強官兵對於熱傷害徵候辨識、初步處置與急救降溫演練,當有任何情況發生時,都能即時應變處置,降低重度熱傷害發生機率。
由於作戰並不會因為天候而停止,戰場上的環境嚴苛也非承平時期可比擬,因此國軍在訓練不中斷、戰備無間隙下,除了定期對官兵實施耐熱訓練外,為防範官兵於操課訓練期間肇生熱傷害及有效應處,也提出相關防範及應處作為,包括:
防範作為:
- 操課前,單位應完成勤前教育,掌握新兵(入營5至7天人員)與身體不適人員(含肥胖、感冒服藥、腹瀉、空腹、睡眠不足、情緒易緊張與疑似服用不明毒、藥物等),妥適給予關懷,必要時暫緩渠等訓練。
- 律定隨隊救護編組,建立通聯機制及完成測試,完善救護車急救器材整備及功能測試,醫護人員演練急救器材操作,掌握操課場地鄰近具備中暑急救處置能量(科別、設備及聯絡電話)之醫院,先期勘查及熟開後送路線。
- 就各訓場現地,定時監測中暑危險係數變化(溫度+濕度*0.1),適時補充飲水(少量、多次、慢慢喝),嚴禁以冰品飲料代替。
應變處置作為:
- 快速發現:當自身或鄰兵發現有意識不清、全身倦怠無力及肌肉酸痛、體溫升高、停止流汗、尿量減少(顏色變深)等徵兆,應立即向幹部反映並通知醫務人員處理。
- 快速降溫:目標是在30分鐘內將核心體溫降至攝氏40度以下將患者移至陰涼通風處、解除裝備,以冷水、冰塊或濕毛巾等,淋濕擦拭全身,冰敷頸部、腋下及鼠蹊部兩側大動脈流經區域,必要時給予水分。
- 快速送醫:一邊降溫、一邊後送,同時聯繫收療醫院,先行完成急救準備;後送途中,必須隨時注意患者生命徵象,適時提供必要之醫療處置。
- 平時即應完成降溫急救處置應變編組,律定律定班長、鄰兵、軍醫官、醫務士、押車幹部職掌,分工合作;並持續確按步驟演練,以熟稔急救「三快」之要領。
由於相關訓練及宣導持之有恆(包含製作飲水量參考標準),且不斷更新救護裝備(包含去年採購交車的新式城市型救護車)以及其上新購相關裝備(灑水器、冰桶、浴毛巾、AED、風扇、醫藥袋、冰墊等),國軍近年來在各級持恆戮力不斷宣導講習及單位自行擴訓及動態演練,相關第一時間急救處置措施得宜下,熱傷害致死率為零,且重症個案已逐年大幅減少,但隨著極端氣候變成常態,國防部仍將持續要求官兵落實熱傷害應處作為,強化幹部風險管理(人員辨識及環境監測)、完善緊急醫療(衛勤緊急救護及到院持續降溫治療)及提升自我防護能力,使官兵在訓練環境中,達成「安全零傷害」之目標。
根據衛生局的建議,熱傷害是一種常見但容易被低估的健康問題,台灣位屬亞熱帶氣候區,除夏季高溫外,高濕度的特性也會影響排汗功能,減慢散熱效果,此時若人體脫水加劇,血液濃度增加,容易導致血栓形成,進而增加中風的風險,除了戶外活動外,室內也可能因為空氣不流動,散熱速度下降,造成空間內的熱能無法排出,使得環境溫度不斷升高,若再加上人體溫度調節不佳,容易產生熱傷害的症狀,因此保持室內良好通風以及多補充水分是保護身體的不二法門。另外,也提醒三高與心血管疾病患者及長者,除規律服藥、定期回診和飲食控制之外,最重要的是要定期量血壓,並做好血壓監測,以握自己的健康狀況,避免進一步危害健康與生命。為快速辨識腦中風徵兆,可以牢記「微笑、舉手、說你好」動態評估口訣;「微笑」是否有嘴角歪斜臉不對稱,「舉手」平舉雙臂,是否無力下垂,「說你好」是否說話不清楚,若出現以上任一症狀,應立即3小時內盡速就醫,把握黃金治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