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度調控.大腦自有一套規矩
還記得幾年前台灣凍成了一顆冰番薯,好像那天起,每年寒流來就真的會冷到骨子裡,在低溫的環境中,人為了活命,當然不可能順著低溫把身體搞垮,大腦附近有個稱為 下視丘的組織會負責溫度調控,他接收來自大腦中樞溫度接收器、皮膚黏膜周邊溫度接收器回傳的冷跟熱訊息,進而對骨骼肌或皮膚血管下達命令,使身體透過發抖、血管收縮、減少出汗、減少代謝來做到減少散熱或增加產熱,並把體溫控制在37°C左右的恆溫
失溫總有徵兆
為了對抗低溫,身體會先做出防止散熱反應,像是收縮周邊血管產生手腳明顯變冷徵象,而身體代謝率的增加也會造成血壓、心率及呼吸增快,接著為了主動增溫會開始發抖(產生熱量為正常的4倍),但若失溫因素持續存在,導致體溫降到30°C或葡萄糖及肝醣消耗光,發抖就會停止且無法產熱使得失溫速度更快,後續就會引發連鎖性危害,像是呼吸變慢、緩脈、血壓低、電解質不平衡等,更麻煩的是血管收縮導致水分流出血管所造成的低血容了
雖然人體有調節機制,但當環境氣壓、氣溫、風速、下雨濕度有變化,或身體變化像是高齡及年幼、罹患疾病虛弱(腦部疾病、外傷、出血)、服用神經調節相關藥物(退燒藥、鎮靜劑、止痛劑、抗憂鬱藥物)、飲用酒精類飲品、過度活動消耗體力,下視丘的調節就可能hold不住了,所以早期發現低體溫早期緊急應變才是王道喔,最好就是一開始就先做預防
低體溫有分等級.不同級別不同急救措施
在醫療領域,我們會用瑞士低體溫分級系統(Swiss staging system of hypothermia)來判斷體溫低到什麼程度並決定有效處置,或許讀者對理論分級覺得艱澀,但給予的處置其實你可以輕易完成喔,別看到這就關掉了
輕度低體溫(35~32°C)
這個狀況之下還保有基本產熱功能,只要盡快換到溫暖的地方、蓋棉被或毛毯、脫掉溼衣物(濕衣物流失熱量是乾衣服的5倍),以蓄積體溫來達到回復就可以了,同時配合溫熱或含糖飲料來讓身上有點熱量,這個做法稱為 被動式回溫
中度低體溫(32~28°C)
輕度低體溫一樣以 #被動式回溫為主,但如果是執勤中的Paramedic,則應考慮使用溫毯或溫靜脈輸液(約41°C),回溫方式比民眾更積極點,尤其體溫低到這個程度時會引起意識不清或是混亂,要加強監測生命徵象,例如維持呼吸道、呼吸與循環,最好加上EKG監測(注意有名的Osborn波、PR長、QRS寬、QT長、沒有P波或平緩P波、ST及T異常),當然還要小心搬運,大家都知道搬運可能會誘發VF
重度低體溫(28~24°C)
這個情況下的意識通常很差,因此更要努力回溫避免狀況持續惡化,除了原本的被動式回溫以外,可以考慮使用 主動體外回溫方式,方法有照烤燈、吹暖氣、溫水袋、溫靜脈輸液(約41°C),要是不幸發生心肺功能停止,不要懷疑請開始CPR,但評估脈膊時要延長到30~45秒,因為低體溫的病人脈膊很微弱不容易摸到,並將急救重點放在CPR、回溫、送醫這三件事,就算他看起來有死亡跡象,還是要持續急救至回溫為止,因為低溫會讓復甦速度變慢,有時甚至會延長心肌壞死時間,有可能回溫後就活了
極重度低體溫(低於24°C)
這是最重度的延伸,急救也與重度低體溫相同,特別的是若要使用AED電擊,記得最多給予三次電擊,若電擊無效則其餘的電擊皆延後,等回溫到30°C以上再繼續,Paramedic急救過程的給藥也一樣延後,因為極重度低體溫會影響心臟活性,使的外力無法發揮作用,加上低溫可能使藥物代謝變慢產生毒性破壞組織
假設病人ROCS但出現Sinus Bradycardia不要馬上用節律器來提高心率,因為緩慢的心率對低體溫患者有相對保護作用,且說實在的Sinus心律沒有傷害性,即使是ACLS也不會積極處理
處理低體溫別想搞怪
一定有人說,「泡個熱水澡」總可以吧?特別小心泡熱水會讓血管快速擴張,這時低體溫產生的壞東西會流回心臟,嚴重的話會造成回溫性休克,因此還是避免用這個方法喔,只要緩慢穩定回溫就好
若要積極的話,有一種叫主動「體內」回溫方式,但通常是由醫院執行,會做到吸溫暖潮濕氧氣、腹腔灌洗溫輸液、葉克膜等,或許跟大家說的熱水澡很像,但在醫院有更嚴格的監測儀器與急救設備可以維持生命徵象,避免發生危險,因此建議把這積極處置留給醫院喔
低體溫首重及早預防,在家開個暖氣、出門穿厚一點帶個暖暖包、回家喝杯薑茶,話說別以為喝酒跟咖啡對禦寒有幫助啊! 酒會引起周邊血管舒張,使得散熱更快, 而咖啡會利尿,也會讓體溫透過尿流失到體外
更多詳細的內容請參考羅傑的EMS視野 – 救命 4 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