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管】對許多人而言常直接連結急救、瀕臨死亡這幾個刻板印象,其實插管說穿了也就是透過Endo經過口腔並置入氣管來建立取代性的呼吸道而已這條Endo可以為維持呼吸道通暢,也接上BVM甦醒球或呼吸器來提供身體足夠使用的氧氣濃度,之所以會與急救或死亡印象掛勾,多半是插管的病人常有呼吸問題且容易死亡,所以大家看到插管時,總會以為大事不妙了,從理論來說,活著的人也會插管喔,例如手術病人因為要做深度麻醉,為了維持呼吸品質就會插管,或是住院病人呼吸狀況很差,為了維繫呼吸功能而接受插管或氣切,當然大家最熟悉的還是急救後病人意識昏迷才有的插管,總之, 插管是為了建立呼吸道與呼吸, 不是插管就快死了,但畢竟是外物侵入,以及插管過程中會藉由其他醫療器具伸入咽喉並給予壓力以打開呼吸道,因此有些人插管後會因咽喉周圍組織受傷,產生出血、疼痛、有異物感、聲音嘶啞等併發症。
插管不是靠一根管子就自己插進去
完整的插管設備是由氣管內管、喉頭鏡組成的,需要先用喉頭鏡打開呼吸道,並找到會厭軟骨向上揚起然後完整目視聲門後,才能把Endo往看見的路徑插入,根據喉頭鏡的種類不同, 還可以分成了傳統式插管及影像式插管技術喔。
氣管內管
也就是俗稱的Endo,是一條醫療用的聚氯乙烯管,為了方便大家都會用男性7.5號(管徑7.5mm)、女性7號(管徑7mm)來當作平均的使用尺寸,插入深度為21~23公分直達支氣管上方,Endo面向病人端是個斜切面開口,體外這端則有15mm的「標準接頭」可以接上甦醒球或呼吸器,而為了讓插入的管子在氣管中有固定效果,Endo前端設計了氣囊,並且能透過管子上的單向閥開關用空針頭把氣打入,讓氣囊脹飽產生固定效果,也可以把氣管塞滿避免正壓給氧時氣體從縫隙洩漏,Endo同時需要搭配導引通條(stylet)放進空心的Endo增加管子的硬度,但要小心導引通條不要突出Endo,以免刺傷呼吸道黏膜
喉頭鏡 – 握把
市面上的喉頭鏡可以分成傳統與影像兩種,傳統式喉頭鏡可以拆卸,握把本身可以裝電池來提供葉片前端燈泡的電源,沒電的時候就轉開握把蓋子更換電池,跟手電筒操作方式很像,影像喉頭鏡則因為電子設備與電路結構的關係,電池直接作在握把裡面沒辦法拆卸更換,也就是說用到沒電就要淘汰了,但他在握把上附有7吋大小的螢幕,會藉由葉片前端的視訊鏡頭將影像傳回螢幕上,直接伸進去就能會厭軟骨跟聲門位置,概念就像是內視鏡(但容易有起霧困擾,除了某些高階鏡頭有防霧功能)。
喉頭鏡 – 葉片
葉片又分為直式與彎式兩種,若使用常見的彎式葉片,就要伸進口咽部先把舌頭向左推開,再把葉片抵在Vallecula(大約是舌根與會厭軟骨中間的下凹處),若使用直式葉片(例如兒童)就直接壓在會厭軟骨上,以上兩種葉片都可以在擺放好後,直接將呼吸道向前及向上提起(注意施力時不可以把葉片頂在牙齒跟嘴唇上),順利的話就能看到會厭軟向上揚並露出聲門,後續看到的通道就是氣管,接下來只要把Endo輕輕送進去,葉片若是搭配傳統式喉頭鏡,則會使用金屬版本,使用完要清洗消毒並多次使用,而影像式喉頭鏡則會用拋棄式葉片,好處就是用完可以直接丟棄,缺點則是一直買新的成本較高。
插完管要用空針對氣囊打入10ml空氣,隨後再以五點聽診(胃沒聲、肺有聲)、食道偵測球(要膨脹)、EtCO2(有數值且連續6個完整波型)來確認Endo有進入正確位置,確認後就可以固定Endo。
話說插管可不像字面形容的那麼好插,尤其到院前緊急救護的病人都倒在地上,筆者就曾在公眾場合、洗石子地板插管,前者壓力大,後者手腳痛…只能靠核心肌群撐住並減少對地面的接觸力量,結果隔天腰酸背痛,尤其當傷患處於坐姿,就得改用面對面插管技術,這時所有方向與角度都是反的,連插管手勢也是反的,腦袋要很有空間概念才行,在醫院服務的醫護人員可能覺得不解,把病人放倒或抬到方便的地方不就好,以上想法在到院前常常是不太可行的,到院前要碼就是侷限空間、被機具或車輛夾擊等不容易移動傷患,故衍伸出很多神插法~
傳統式插管與影像式插管比較
有時候插管除了到院前難插以外,連在醫院也會因病人肥胖、脖子太短、舌頭病變、創傷出血或腫脹等,導致插管困難並加長插管時間,這都會讓傷病患處於缺氧狀態,對傷病患預後及存活都會造成影響,因此現在插管技術除了傳統式插管也可以選擇影像式插管,在資源充沛的地區,即使是119救護車上也會同時配備兩種類型的喉頭鏡供Paramedic自由選擇,以便傳統式插管失敗後可以立刻改用影像式,尤其科技日新月異,市面上甚至還有影像式通條這種產品,力求運用科技來打破插管困難的問題
過去就曾有研究指出,影像插管具有減少插管的好處,該篇研究共蒐集了222 篇與插管有關的文獻,包含26,149個插管個案及14種不同廠牌的插管設備,結果發現影像式插管失敗風險比僅0.55倍,誤插食道風險比僅0.39倍,一次就插管成功的比率為1.93倍,成效好的原因在於影像式插管直接把鏡頭伸進內部直達會厭,不需像傳統式插管得先撥開擋住視線的舌頭或其他生理結構,直接克服了視線問題,實現了插管理論中一句著名的話「看的到、插得上」,插管說白了就是機械動作,把管子放進孔洞裡,因此能不能看見正確孔洞就成了關鍵因素,同時在另一篇研究也提出影像式喉頭鏡可以讓操作者與病人的距離多出11.6公分,大幅降低感染風險,操作者也因為看得更清楚,可以減上提呼吸道的壓力,進而使病人血壓不會受外力刺激而升高
影像式插管一定好?
另有研究指出即使影像式喉頭鏡插得快也插的準,能減少插管困難並提升一次插管成功率,但對病人缺氧風險卻沒有顯著性差異,也就是傳統式喉頭鏡雖然插得比較慢,卻也沒有造成明顯缺氧風險
綜合來說不管從設備結構或研究差異性比較,似乎沒有一面倒全好的定論,設備只要用的順用的巧自然就是好工具。


更多詳細的內容請參考羅傑的EMS視野 – 救命 4 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