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傳媒/軍事科技】隨著科技的進步,無人機的局起以及精準火箭、飛彈的技術散佈,過往歐美艦艇有絕對制空權跟制海權的優勢已經不復返,取而代之的是更複雜更多威脅的環境,美國海軍陸戰隊評估傳統的大型兩棲平台無法再抵禦威脅,很容易被新的威脅摧毀,因此轉而發展設計新的中型登陸艦(Landing Ship Medium,LSM),但是對規模較小的英國皇家海軍來說,輕型兩棲登陸艦(Light Amphibious Warship,LAW)也許才是更好的選擇。
之前的專欄文章才提到,英國皇家海軍因為招募不到足夠的船員,因此從設計之初就力圖減少31型護衛艦所需的操最人員數量,而除了作戰艦艇,支援艦艇也是,美國海軍在去年開始了 船尾登陸艦(Stern Landing Vessel)的規劃專案,委託澳洲 Seatransport Solutions (STS) 公司設計的船尾登陸艦 (SLV) ,SLV最初開發於 30 年前,目的是為澳洲的偏遠地區和採礦作業提供及時的船運服務,例如霍恩貝克近海服務公司的海上支援船。
美軍預計在第一艘由現有船隻改裝的測試艦完成測試後,第二艘將試著建造專門的SLV,海軍陸戰隊負責作戰發展和整合的副司令卡斯滕·赫克爾中將不諱言的表示,SLV與了解印太地區相關海域環境的STS公司合作,就是因為未來SLV主要將用於印太地區,因此新設計的船艦需要有足夠的能力在中國武力威脅下生存。
美國軍方認為最理想的中型支援艦長度約90公尺,能在各方面條件均衡的情況下有最大量的酬載,但英國突擊隊(UKCF)的概念與美國海軍陸戰隊遠徵先進基地作戰(EABO)概念不大相同,認為多用途支援艦長度約65公尺最為合適,具備更靈活的性能,且能在更小的島嶼上靈活卸載。規劃中預計的SLV與英國海灣級登陸艦(Bay Class LSD)一樣有15000公里的航程,24小時全天候運作的能力,同時只要18-20名船員就能勝任所有的任務。且由於其較小的船身,能以更少的成本在許多造船廠同時建造,每艘SLV只需一年半就可以建造完成。

裝卸載效率高,大不一定好
過往的船首登陸艦為了減少船首的阻力,要嘛是改變船首門的形狀(例如中字級),要嘛將登陸坡道設在船首上方(例如中和級),但SLV不受船頭坡道的限制,可以使用最有效的形狀,包括球鼻狀船頭,以擁有良好的流體動力學。
與一般人認知的不同,船首登陸艦無法滿載登陸,例如美國最通用排水量4000多噸的弗蘭克貝松級Frank Besson Class支援艦,其搶灘卸載貨物也只能達45%約2000噸。船尾登陸艦 (SLV) 每艘登陸有效載荷是600噸,另外由於是以船尾登陸,登陸坡道寬度比船頭登陸艦坡道寬度幾乎可達1.5-2倍,在分秒必爭的登陸作戰中就起來很大的成效。
船首登陸艦在操作上是上岸簡單離岸難,需要更大的推進力才能擺脫船底和海灘之間的吸力,而過往船首登陸艦都是利用反向推力來達成相關的任務,不但耗損許多的動力,一旦潮汐下降,也常有被困於灘岸的事情發生;船尾登陸艦 (SLV) 則因為船頭朝外,因此利用正向推力就可以駛離海灘,過去30年間沒有一艘船尾登陸艦困於海灘上,且經過強化的外殼對螺旋槳和轉向舵面提供保護,在像挪威峽灣等較為陡峭的海岸線一樣能達成登陸運補;船尾開口的設計也適合下放登陸小艇,等於具備在多種地形運載的能力。

艦艇尺寸縮小生存性確提高
軍用船尾登陸艦 (SLV) 設計之初就規劃了四個柴油主機,有各自的直流發電機,達到系統分離、冗餘、彈性和防水的功能,同時使用斯特拉斯克萊德大學最近開發的浮力不易燃泡沫填充空隙空間,不像過往LST有龐大的未分隔空間,當水灌入運輸艙時,自由表面水效應(free-surface water effect )很容易造成船隻的傾覆,俄羅斯羅普查級(Ropoucha Class)登陸艦凱撒庫尼科夫號(RFS Caesar Kunikov)於今年二月被烏克蘭擊中沈沒就是這個原因;而透過水密隔間和防撞艙壁的設計,燃料儲存在堅固的容器中,每個容器都有自己的隔間,並透過帶有獨立滅火裝置的防震裝置與艙壁隔離。提供多個備援燃油泵以便迅速應變,SLV即使是被200公斤的彈頭擊中也仍能生存。

更具經濟效益的多功能用途
雖然SLV不具備LPD一樣的後艙半沉功能,但其平整的船艙空間非常適合貨櫃式模組化裝備的放置,可以作為無人載具的發射回收平台、廣域干擾的電戰偵測船、甚至可以作為浮動主作戰基地 (Main Operating Base,MOB) 或前進作戰基地 (Foward Operating Base,FO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