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戰場上的經驗 台籍烏克蘭志願兵分享

戰場上的經驗 台籍烏克蘭志願兵分享

圖文:軍傳媒 Kevin

by admin
2.9K 瀏覽次數views

資深海軍退役士官熊麒勝在新北市五股成立一間射擊教育中心,除了聘請美軍陸戰隊退役士官進駐教學,近日也邀請到兩位台籍志願兵李成零、呂子豪分享志願前往烏克蘭參戰的親身經歷。

李成零是海軍陸戰隊退伍,和另一位台籍志願兵呂子豪相同,同樣見到烏克蘭民眾的苦難,自願前往烏克蘭協助對抗俄軍;呂子豪曾常在澳洲打獵所以對於槍枝頗為熟悉,他在烏克蘭待了三個月,由於是戰爭初期且沒有軍事背景,因此分派到國土防衛隊負責在戰壕防守,到烏克蘭後並沒有接受槍枝的訓練,只有短暫讓牠們熟悉一下武器便派駐前線戰壕防守,初期烏軍屬於守勢且無重武器支援,俄軍的炮擊是家常便飯,烏軍則是用單兵武器如標槍、RPG等單兵武器防守,曾有一顆砲彈就落在戰壕旁邊1公尺處,未爆的彈頭還彈到他休息處遮雨鐵皮屋頂的上方,如果正常引爆則他必死無疑。

遠赴烏克蘭的志願兵李成零則是海軍陸戰隊退伍,因此有軍事訓練的背景,到烏克蘭以後被分派到國際軍團,與各國的志願兵一起作戰,也曾餐與哈爾科夫大反攻,並與俄軍交戰8個月,去年12月才回台。李成零表示他曾在基輔見過一位只背著外送包的年輕人,他才從亞速鋼鐵廠逃出,全家除了他皆不幸罹難,讓李成零大受震撼。現場還展示了他從戰場上撿回俄烏雙方軍隊的裝備,包括彈殼、臂章以及破碎的槍托。

針對戰傷救護的這塊,李成零表示在俄烏戰場上,戰場上的傷患處理永遠只有一招,那就是止血然後後送,雖然有醫護兵,但是戰場上危機四伏環境混亂,一律都是現場止血然後盡快後送到後方的野戰醫院,因此止血這塊是每位士兵一定要熟練的。另外在訓練部分,烏軍自從2014年克里米亞被併吞後,烏軍就大力學習西方部隊,部隊的訓練北約化,才能在初期抵擋住俄羅斯的進攻。以他的單位來說,攻擊防守都是不到一個班的小部隊,國軍需拋棄過往大場面、好看、統一的思維,才能適應現代戰爭兵種聯合作戰的趨勢,不然在現在高殺傷火砲的威力下,就會向媒體上看到的俄羅斯大量死傷士兵。

對於兵役延長一年的政策,李成零和呂子豪都抱持正面態度。但兩位也都表示,兵役時間的延長及訓練課程的改變不代表戰力提升,國軍還是必須以改變思維向西方訓練看齊,訓練士兵熟悉運用各種單兵武器及地形,如何小部隊協調交互掩護移動,而不˙是定點射擊。

相關文章 You may also like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