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傳媒/軍事專欄】在全球軍備競賽加劇的背景下,美中兩國於近期幾乎同步揭示其第六代戰機發展進程,象徵空優爭奪邁入新階段。本文將從戰略、技術、作戰需求等層面解析美國F-47與中國殲-36之間的激烈對抗,並剖析未來戰場對新世代載人戰機的實際需求與挑戰。
美國F-47計畫正式亮相:波音擊敗洛馬奪標
2025年3月21日,美國前總統川普在白宮聯合國防部長赫塞斯(Pete Hegseth)召開記者會,正式宣布美國空軍即將推進全球首架第六代戰鬥機「F-47」的生產計畫,由波音公司擊敗傳統軍工巨擘洛克希德馬丁(Lockheed Martin)獲得合約。川普強調:「在我領導下,美國將打造全球最先進、無與倫比的新世代戰機,名為F-47。」雖然目前僅釋出示意圖,但川普強調,F-47將於其任期內啟動生產,意味著美國空軍可能已經完成內部評估與規格審查。
2024年12月26日,中國成都飛機工業集團公開展示一架新型戰機的飛行測試樣機,被外界普遍視為殲-36原型機。該機具有明顯的匿蹤設計、遠程超音速飛行能力與大型內部武器艙,外型與戰略目標與美國NGAD計畫有高度相似性。這也讓外界質疑美方是否已在暗中持續研發大型載人平台,以因應中國在空優領域的快速追趕。
NGAD停擺與戰略轉向:美國研發節奏受限成本與需求評估
雖然美國空軍早在2020年即透露NGAD(Next Generation Air Dominance)示範機已試飛,但後續卻暫停該計畫以進行重大審查,主要考量為成本效益。NGAD預估成本將超越F-22「猛禽」,意味其採購將衝擊其他軍種與戰力結構。因此,軍方開始考慮混合搭配方案,例如發展價格低廉的無人戰機輔助載人平台,降低整體支出。
F-47的設計根據公開資訊將比F-22更小,意在壓低單價與營運成本,雖然彈艙縮小會影響攜彈量,但較佳的隱形特性與數量優勢將彌補火力劣勢。

印太戰場需求推升長航程戰機必要性
與歐洲地區相比,印度太平洋地區地理幅員廣大,基地建設稀少,美軍前線空軍基地(如關島)普遍處於中國飛彈射程之內。中國部署大量東風系列反艦與巡弋飛彈,使美軍航艦與基地面臨高風險。若戰事爆發,美軍航空戰力需從遠距離投射火力,因此戰機長航程與不依賴空中加油能力變得至關重要。
美國現役戰機如F-22、F-35、F-15E等依賴大型空中加油機進行遠程作戰,但這些亞音速未武裝加油機脆弱且暴露在敵方攻擊範圍內。中國發展長程空對空飛彈與遠程感測器即為削弱美軍後勤支援鏈,因此新一代戰機的獨立航程能力,成為突破重圍的關鍵。
歐洲戰場不利大型戰機發揮,偏好靈活分散作戰平台
歐洲戰區擁有密集的空軍基地與長跑道,可容納快速加油與轉場作戰。即使北約加油機無法靠近俄羅斯地對空飛彈射程範圍內,戰術戰鬥機依然能透過彈性機場網路完成作戰。
在俄羅斯缺乏戰術空優下,歐洲防空更仰賴成本效益佳的輕型戰機,例如瑞典的JA-39「獅鷲」,反而使高成本長航程的第六代戰機較無施展空間。
遠程火力投射需求強化大型戰機內掛武器艙的重要性
印太地區的作戰距離與中國反介入/區域拒止戰略(A2/AD)促使美軍需自遠距離發動攻擊,因此內掛大型遠程武器變得極其關鍵。由於匿蹤需求,武器必須隱藏於機身內,而這需要極大的內部空間。殲-36已展示其超大型內部武器艙設計,顯示中國對此戰術需求已有深度理解。而美方F-47或NGAD也勢必將朝向整合各型遠程空對空、空對地飛彈的方向設計。
電子戰風險促使重視有人載機的戰場自主性
在亞太高強度電子戰環境中,分散式無人系統(如CCA:Collaborative Combat Aircraft)雖具成本優勢,但面對中國干擾、癱瘓數據鏈能力的威脅,將大幅降低協同作戰效果。一旦通訊中斷,無人機無法完成導引、感測與攻擊等關鍵任務。
相對而言,第六代載人戰機如F-47與殲-36,將整合感測、武器與電子戰系統於一身,具備在失去外部支援時獨立完成任務的能力,這在敵強我弱的環境中顯得極為重要。因此,即使成本高昂,其在戰略價值上的不可替代性仍具說服力。
F-47與殲-36的出現,不僅是科技競賽的象徵,更代表美中兩國在全球空中權力重分配下的戰略部署。未來空戰不再只是平台對平台,而是殺傷鏈、電磁戰、後勤韌性與系統整合的全面對抗。在印太戰場態勢未明之際,F-47與殲-36誰能成為決勝千里的「空中霸王」,將成為觀察大國競爭走向的重要風向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