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舊傳統新感受 CPR翻轉教育

舊傳統新感受 CPR翻轉教育

圖:羅傑、Pixabay 文:軍傳媒 羅傑

by admin
3.1K 瀏覽次數views

過去實施的翻轉教育,他們沒有翻轉結構的線上與線下教育策略:「由學員在線上先完成知識學習,才到授課現場技術操作與問題解答」,新的規劃是把知識與技術、解答都在同一天的課堂進行,概念跟傳統CPR教學很像,把線下階段所用的刻意練習與debriefing帶入,並加上近年開發的轉化學習,重新設計一堂介於傳統與翻轉的實體課程,可以說是️一場質變與量變的客製化結構

傳統課程

在規劃時一般會利用4小時來建構CPR、AED知識,並在大家聽完解說後進入技術操作,細項內容通常如下:

1️⃣完整講解CPR知識、重要性

2️⃣CPR操作流程

3️⃣CPR細節、品質

4️⃣AED知識

5️⃣AED操作流程

6️⃣與搭檔互相做人體按壓或輪流按壓安妮,作為CPR練習

7️⃣AED操作練習

8️⃣課程結尾對學員逐一考試

這樣教法目的是在有限時間內把海量內容灌輸給學員,並指導大家技術操作,等跑完一輪加上考試成績合格就代表學會了,這個教沒什麼大錯,因為學員「當下」真的會了(以前每次對學員考試,每個都能以高於90分的CPR品質驗收過關,成績還是電腦QCPR安妮測的~不是自我感覺良好),尤其2017年就啟用QCPR安妮了,但其實這種「流程式」的教學法雖然目的是希望學員知而後用,卻會花費大量時間在講述知識學理,也犧牲不少操作時間,因此埋下一個思考點:「學理記憶可能隨時間而模糊,技術在受訓時又只有簡短練習,數個月後學員還能留下多少知識與技術」

新式教育的CPR團體班

新的課程體質雖然仍是傳統班,但規劃加入 刻意練習 並在學員發生問題時透過 debriefing 完成引導式思考,再以 轉化學習 將情境及語言化為學員相關的環境,同時將知識理論與操作相互穿插、讓關鍵知識即刻實踐到技術層面,以達更有效率的知而後用,內容設計為:

1️⃣講述CPR關鍵核心概念、細節、品質

2️⃣將情境轉化為學員本身的職業或習慣環境,啟發對知識的理解並運用於修正缺失

3️⃣對學員設立明確品質目標做技術上的刻意練習

4️⃣操作QCPR安妮並以科技數據即時回饋

5️⃣針對未達標準項目給予具體調整建議(回彈:操作者要下意識讓身體向上提起,好像快離開安妮的感覺、深度:建議壓到底,實證顯示多數人都壓不夠深)

6️⃣專注於PAD計畫與取得管道、APP輔助幫手

7️⃣給予AED關鍵知能與正確使用觀念

8️⃣配合知能給與AED操作練習

9️⃣加入小組競賽提升考核活性

🔟在所有操作環節以debriefing技巧引導學員思考

滿值得一提的是小組競賽,這算小編的一番巧思,在做法上只要將學員總人數平均分組,例如16人則為一具安妮4人,以A組來說就有A1-A4,競賽是由A1當CPR手,A2當AED手,A2配合A1執行一輪完整的叫叫壓電,之後再換A2與A3以此類推,每個人至少會在不同角色間輪到兩次,而考核只打CPR手的分數,這方法除了增加參與度以外,更能克服學員輪教具引發的等待空窗⏰

就新式教育方法來說,他同時考驗學員與指導員的能力,而指導員也須具備更多的知識,才能運用debriefing從各種角度切入學員的問題,並在不能破題之下引導學員講出真正答案,「debriefing就是 #你必須確保學員是發自內心學到,所有答案都是透過他自己理解而說出來,不是你暗示他什麼答案是對的」,而為了讓學員能更加容易理解知識,充分運用轉化學習法來提高學員吸收效果也非常重要

過去我們總是站在台上,用我們的方式講述知識要求學員照單全收,如今思考的是如何將「學習自主權還給學生」、「因材施教、傳遞有價經驗、解惑」,咦,這不就是距今1220年前「韓愈 – 師說」提及的傳道、授業、解惑也?

無論這套教育方法是否具有權威性,但起碼結訓考核大家都能達到CPR品質平均正確率95%以上,也證明了這套方法具可行性喔

相關文章 You may also like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