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讀者發問:「急救時呼吸道阻塞或有些處置併發呼吸變差怎麼辦?」,這邊給的建議是「盡可能用任何方法排除阻塞或思考呼吸道處置」。
仔細想想,當我們遇到困難急症、急救知識與技術提升到另一個程度,都有可能產生這個疑慮,往好處想~代表我們升級了、看到的問題更多了、能做的技術程度更高了(越高的技術越可能伴隨併發症,處置時要同時考量),常發生的情境像是呼吸道創傷、進階給藥等,這時我們能做的就是「用其他方式取代原有呼吸道並給予氧氣補償呼吸」
呼吸道處置要在數分鐘內完成以免傷患嚴重缺氧,在穩定的狀態下,通常會以氣管插管來建立取代性的確切呼吸道,但有時緊急狀況且插管不易,像是加護病房情況緊急或病人呼吸道狀況太差,有將近30%導致插管失敗,如果發生這個狀況,在到院前則會考慮退而求其次改用進階呼吸道像是LMA、i-Gel,以求快速改善病人的呼吸
除了上述方法,在過去創傷訓練的經驗,我們都有學過一種最緊急的做法叫做外科呼吸道 – 「環甲膜切開術 surgical cricothyroidotomy」,他被視為終極武器且不少人希望有機會可以施作,較常用在情況緊急或極端情境,例如戰場上需要快速處理呼吸然後撤離、病人嚴重創傷多次插管不上而他又快死了,這些就是考慮使用的好時機,而環甲膜切開術常有人會跟氣管切開術tracheostomy搞混,兩者最容易分辨的方法就是切開位置,環甲膜高、氣管低
一刀畫開環甲膜,立馬建立呼吸道
環甲膜是位於甲狀軟骨和環狀軟骨之間的一層薄膜,大家只要從下巴與脖子交界處開始向下摸,會先摸到一堆軟組織,這些大多是舌骨與舌骨膜,接著會摸到一塊硬硬的常被稱為喉結,而他的正式名稱就是甲狀軟骨,再順著向下 #碰到第一個凹陷處就是環甲膜,也就是環甲膜切開術的正確位置,後續碰到的第二個突起就是環狀軟骨並連接氣管
在執行這個手術的時候,若病人還有意識記得要先局部麻醉,接著一手固定甲狀軟骨,用手術刀在環甲膜上做一個切口(PHTLS是做直向切口,有些臨床書籍是做橫向),切完後將刀柄插入並旋轉90度,這個動作是要將切口擴大,以方便將適當尺寸的氣管內管從切口插入(常用6號氣管內管),概念上就是從切開的地方做插管技術,因此後續也要進行插管確認及固定
雖然環甲膜切開術做起來很快,但卻因為離聲帶很近,有一定的機率造成病人術後併發聲門下方狹窄(subglottic stenosis),因此要盡快把病人轉移到醫院改做氣管切開術,利用更好的位置建立確切呼吸道
順帶一提,環狀軟骨切開術不適用於兒童,因為他們術後發生狹窄的機率比成人更高,加上兒童的氣管短、管徑小、軟骨太軟不易切開、聲門下部位較厚不易找到氣管,致使手術難度比成人高上許多,建議兒童要改用 針刺環甲膜切開術(needle cricothyroidotomy),他是在環甲膜的位置用14號IV Cath接上10mL空針再垂直扎入,於扎入後先以空針回抽,若抽到空氣代表有進入氣管,這時就運用推軟針抽硬針的方式把IV cath軟針全部推入,再拔掉硬針及針筒上的推柱後,將空針筒接上軟針,並使用兒童號數的氣管內管放進空針筒裡,將氣囊打飽固定住就可以建立一個新的通氣管道,但因為針的口徑太小只能提供少許氣量,故短暫使用30分鐘就要取出並置換更有效的呼吸道處置
暫時性處置且併發症多,到院前執行效益高?
雖然環甲膜切開術是一種快速救命的方法,但為什麼訓練時有教,卻看不見他普遍被使用在到院前緊急救護呢?主要是他的併發症機率很高,過去曾有針對急診執行環甲膜切開術的研究統計顯示併發症機率約10%至40%,且會發生血管損傷、食道及氣管撕裂傷、出血、感染、置入錯誤、 聲帶下方狹窄、聲帶麻痺、喉神經損傷、呼吸窘迫、肺炎、吞嚥困難等
而小編也在PHTLS 第10版也看到一個結論,到院前想透過環甲膜切開術把氣管內管放在正確位置是很困難的,不只錯誤率高達40%也很可能引起併發症,目前也沒有足夠的研究數據支持把環甲膜切開術制定為緊急救護的常規處置,尤其環甲膜切開術只能當成暫時性處置,到院後還是要盡快換成氣管切開術或其他呼吸道,因此難以證明到院前做這項處置是有效益的,反而是戰傷的環境條件苛刻到不行了,士兵不只面臨敵火攻擊,即使做了急救處置也不一定能馬上到醫院,基本上不做只有死路一條,才有充分的理由做這項處置,甚至戰傷還研發了快速使用並能降低錯誤置放的kit套組
總的來說,這個技術需要透過大量訓練,若讓訓練和經驗不足的人執行則風險性更高,而平常很少執行這項技術的救護人員當然也屬於訓練和經驗不足的一群,雖然平時可以透過模擬教具來練習,但很可惜目前的教具仍無法充分模擬出切開的感覺而效果有限
正確且適當的呼吸道處置是急救成功的關鍵,但每一種方法都有適應的情境並同時伴隨危險性,只有熟悉每種方法的好壞,並充分訓練使技術精熟才能發揮最大的功效,病人才能得到最好預後,也才是急救真正的目的,畢竟我們的目標不只是要救,還要救的好